今天是:2024年04月27日   欢迎访问! 中国民俗文化研究院网站

010-5240-3046

艺术家查询:

田野考察

当前位置:首页 > 田野考察

“泽贴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巴桑的故事

作者:民俗文化研究   时间:2017-07-11   人气:1870次

原标题:“泽贴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巴桑的故事

     走进山南地区泽当镇泽当居委会,一栋两层藏式小楼映入眼帘,大大小小五六间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制作“泽贴尔”用的各种工具和材料,不锈钢制作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排已经完工的五颜六色的“泽贴尔”,这让来客在赞叹其工艺精巧的同时,更是爱不释手。

     “泽贴尔”是一种纯手工精羊毛哗叽纺织产品,又称哗叽,因是泽当镇本地独有而得名,是一种上等的氆氇制品,因其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冬暖夏凉、清洗不变形等特性享誉西藏。旧时,用上等毛哗叽制成的服饰曾是专门供给达赖喇嘛等高僧和西藏地方政府高官的专属品。它的生产技艺有着上千年的悠久历史,一直以来都是藏民族的传统文化瑰宝。

      为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藏民族的传统手工艺——“泽贴尔”,巴桑,这个来自乃东县的藏族汉子,已然挑起担子,经过30年的艰辛努力,成为挽救濒临灭绝的“泽贴尔”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当我们见到巴桑时,他正与徒弟们讨论“泽贴尔”未来的发展方向。

      “‘泽贴尔’是藏民族传统服饰的精品。”巴桑告诉记者,“泽贴尔”在氆氇工艺中生产技术难度最大、面料最柔软精细、做工最为复杂。只有泽当附近的人才掌握这项手艺,作为泽当人,继承这门手艺是他应该做的。近年来,山南地区加大对民族手工艺的抢救、保护、传承、扶持和发展,把“泽贴尔”传承发展作为地区“三推进”产业建设项目,投入大量资金,使这项古老的生产技艺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保护和传承。巴桑说:“现在,地委、行署把‘泽贴尔’列为‘三推进’项目,帮助建设1300只绒山羊养殖基地,建设生产厂房以及附属配套设施,配套原料加工、编织、包装等设备,开展产地认定、产品标准制定、地理标志产品商标注册、著名商标申报等工作。”

      回想初次结缘“泽贴尔”,腼腆的巴桑话多了起来。

      1982年,12岁的巴桑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辍学以后,他经过刻苦学习,系统地掌握了藏传绘画技艺中的壁画、唐卡、泥雕塑像等艺术的绘画技法和汉式彩笔、工笔画法。

      为了养家糊口,他背着画箱,走街串巷,给人画家具、绘饰藏式民房,一边绘画赚钱,一边在实践中学习和提高技艺。本可以依靠绘画谋生的他不满足于现状,在一次外出考察时,他发现别的地方把属于自己本土特色的手工艺都很好地传承和保护起来。作为泽当人,巴桑心里不是滋味,当时就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将这门技艺保留下来。从那一天起,巴桑便开始了他“泽贴尔”圆梦的辛苦耕耘路。

      20082月,挽救和传承濒临失传的“泽贴尔”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始正式进行。由于“泽贴尔”完整制作工艺的失传,巴桑四处寻找,寻访并聘请了阿旺措姆等5位高龄老艺人,其中最年长者已经年逾90。可是要让年迈的老人们来教授、制作“泽贴尔”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巴桑对藏民族传统手工艺的那份真挚的热爱与执着打动了老人们,他们纷纷把自己擅长的那一部分技艺倾囊而出地传授给了巴桑。

      凭着“吃饭不香、睡觉不甜”的韧劲,在当时没有制作“泽贴尔”编织工具的情况下,巴桑通过各种渠道,开始寻找和制作编织工具。刚开始的时候,巴桑编织的产品销路并不好,使他曾一度想放弃这门手艺。但是,热爱藏族传统文化的他还是割舍不下这项即将失传的技艺。面对困难,他仍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他明白,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于是,巴桑不顾家人反对,拿出家里的所有积蓄,只身一人走访了历史上哗叽编织盛行的贡嘎、尼木等多个地方,请教多名老艺人,希望能系统恢复和抢救这门技艺。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第一块“泽贴尔”被复原成功,这一刻让巴桑看到了希望,也让他对“泽贴尔”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为了让“泽贴尔”这门技艺后继有人,巴桑自费成立了哗叽手工编织合作社。几年来,已有173位从合作社走出的学员实现了自主就业。目前,这里还有73位学员正在学习和生产。学习哗叽手工编织、唐卡绘制、民族传统绘画等技艺,不仅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保障,还让这门技艺得到保护和传承。

      “民族手工艺是无价瑰宝,‘泽贴尔’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濒临灭绝,似乎将永远地成为历史。这些传统工艺会消失,并且消失的不仅仅是一种手工技术,更是一种传统艺术。它的消失,将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损失,一种无可挽回的遗憾。”在采访中,巴桑告诉记者,“我的希望,就是通过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让更多的人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泽贴尔’的编织工艺,让他们和我一样,走上富裕之路!”

      如今,“泽贴尔”已成为乃东县的一张名牌。“泽贴尔”的生产、销售也已经开始起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逐渐显现,产品日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在“泽贴尔”的产品展示大厅,一件件精美的作品让人爱不释手,帽子、披肩、围巾、衣服……充满民族特色、样式活泼新颖。巴桑告诉记者,2014年,他们与玛丽服饰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山南“泽贴尔”民族手工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融合了许多时尚元素,达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已经完成华丽转身。

谈起未来,巴桑说,他现在主要目的不是单纯让人们看到他的精美作品,更重要的是让这项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继而发扬光大。

来源:中国西藏新闻网

上一篇:广东农民画来到墨西哥 展现浓浓民俗风情

更多